備受寵愛的油條的簡介
油條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,尤其是在早上的時候,人們往往喜歡將油條和豆?jié){搭配在一起食用。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一道面食,又被叫做油果子、油饃等。油條是長條形的中空的一種油炸類面食,吃起來口感松脆帶有韌勁兒,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早點。頗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。
【油條詞語的釋義】
1、事物名稱,又稱油炸鬼、油果子、大果子、麻湯,一種油炸類面制食品。
例句:油條是一種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面食,口感松脆有韌勁,是中國傳統(tǒng)早點之一。人們一般與豆?jié){一起食用。
2、名詞用法:指圓滑世故、油嘴滑舌的人。
例句:“老油條”“小油條”這兩個詞對中國人來說是家喻戶曉了,可以說它是消極應付和不思進取的代名詞。
3、形容詞用法:指閱歷豐富,世故、油滑、不厚道、不誠實。
例句:他真的很老油條,自以為“摸透”了老師脾氣,好擺譜,搞惡作劇,玩手段,油嘴滑舌,頗有"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"的架勢。
【油條的歷史】
南北朝時期,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《齊民要術》中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。
《清稗類鈔》中還記載了很多地方稱油條為“油炸檜”:“油炸檜,長可一人,捶面使薄,以兩條絞之為一,如繩以油炸之,其初則肖人形,上二手,下二足……宋人惡秦檜之誤國,故象形似誅之也。”因此,現(xiàn)今多推測油條起源于秦檜的年代,即南宋,但從南北朝、唐朝有關詩詞來看,其實油條應早于宋朝,具體無法考證。
在油條制作的歷史演變中,油條有了多種稱法。有叫“油炸果”或者“果子”的,有叫“天羅筋”的。咸豐年間張林西著《瑣事閑錄》則更是將各地對油條的稱呼做了個梳理:“油炸條面類如寒具,南北各省均食此點心,或呼果子,或呼為油胚,豫省又呼為麻糖,為油饃,即都中之油炸鬼也。”油條當時在北京,是叫“油炸鬼”。
但油條的起源地是南方還是北方,則一直有爭議。
油條其實沒有完全固定的做法。烹飪工藝專業(yè)的果殼網網友無不散席對記者說,傳統(tǒng)配方和現(xiàn)代流行的健康改良版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,原理雖不相同,但目的都是為了讓其蓬松酥脆。
課程分類